應用程式下載
服務

iMe 真的能做到“邊聊邊交易”嗎?

发布于:2025年09月28日

之前我們介紹的內容介紹了基礎公鏈、鏈遊、Defi 和 Web3 基礎設施等,但對於工具和實操方面的東西則介紹的比較少。如果要說圈內什麼工具使用者使用頻率最高,那Telegram肯定是繞不過去的話題。

由於一些公平的原因,關於區塊鏈行業的各種新鮮營銷和技術資訊,往往選擇以電報為重要陣地進行傳播,而使用者也習慣於加入到大眾電報群中,關注專案的官方訊息並進行討論。雖然電報擁有大量的使用者群體,但離完美的社交軟體有一定的距離,越來越多的資訊噪音、語言不通造成溝通困難和大眾檔案的相關問題,仍然考慮到了使用者體驗和溝通效率的提高。

電報修改似乎也被視作了聊天方面唯一的,但實際上電報的來原始碼是開源的,任何人都可以遵循一定的障礙規則對其進行和最佳化,這也讓“電報成為一個更好用的工具”成為可能。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專案iMe其中之一,在電報的基礎上做了一項改進,在使用者0學習城鎮使用的條件下,還附帶了Defi功能,瞭解並使用它或許可以讓大家的溝通體驗變得更加美好。

通證: 石灰

iMe 真的能做到“邊聊邊交易”嗎?

iMe是什麼:最佳化版的電報,整合錢包/支付+聊天最佳化+檔案管理

1.基於電報進行最佳化,但iMe保留電報底層的加密和安全特性

在講解iMe之前,有必要提一下電報的相關特性。

  • 允許使用者之間進行加密通訊,而第三方無法搜尋其中的內容;
  • 免費、非盈利且無廣告;
  • 來原始碼開源,任何人都可以對其進行監督、利用和改進,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這些特性導致迅速擁有大量的使用者,並且尤其適合加密貨幣領域的相關內容。其中的開源特性意味著其他的開發者可以透過呼叫電報API的方式,在其原有的功能上開發出衍生功能,從而對原APP進行最佳化。

而iMe就屬於一種“最佳化版”的電報,有一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感覺。但首先需要指出的是,iMe的這種最佳化是集中在前端的,使用者因此可見和操作的部分。而電報包含自身有的加密特性、安全特性和開源特性,iMe將其完全繼承過來。其次,使用者的授權、登入和訊息收發的方法與電報沒有任何本質上的區別,將iMe理解成一個可以裝外掛的電報。

如果你已經安裝了電報,再下載使用iMe會發現整個軟體的開啟和同步過程非常順滑,一開始看就像是電報的複製版,使用者不會感到再使用一款新的軟體,透過下面兩張對比圖,我們可以看出電報和iMe在使用者介面和佈局上完全保持一致,但是iMe則增加了一些電報原版所不具備的功能,而後面的文字中我們接下來按照不同的功能模組來進行詳細的講解。

iMe 真的能做到“邊聊邊交易”嗎?

2.在聊天場景中整合錢包和支付功能,類似微信的“即聊即付”體驗就可以實現

相信大家對幾年前微信透過春節紅包引爆支付功能的事情印象深刻,其實在社交場景中支付多少扣算剛需​​。而電報作為加密圈的主要聊天內容工具,聊天和錢包支付之間一直完成不閉環。如果團隊成員間能夠不用其他軟體就能進行社交,這個功能所帶來的社交性和玩法活動將會更上一層樓。

iMe在電報聊天的基礎上,自然的將賬單和支付也集成了入口,主要的新增功能點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 內建加密錢包和Binance Pay,使用兩者方便的進行通證的保管和傳送

與Metamask(小狐狸)的建立體驗類似,使用者可以直接在iMe的錢包模組中,透過新增和匯入的方式來建立錢包。完成建立後在介面左上角的肺部功能導航欄點選錢包,即可進入錢包的收發款頁面。

iMe 真的能做到“邊聊邊交易”嗎?

注意的是,目前iMe只支援ERC20/BEP20/POLYGON和NFT通證的流通,其他格式的通證暫時尚未支援。使用者可以在錢包頁面輸入對方的地址外掛進行流通,也直接在對方的聊天視窗中點選錢包按鈕,系統將自動彈出顯示你所擁有的所有通證,實現“邊邊付”的無縫流通體驗。但要實現這一點,需要對方在錢包電報中安裝了,或者對方也使用需要iMe。

iMe 真的能做到“邊聊邊交易”嗎?

另外,iMe還內建了Binance Pay,點選錢包中的建立幣安支付即可跳轉到安啟用服務。設定成功後也可以直接在聊天視窗中透過Binance Pay向對方發起轉賬,透過使用者掃描二維碼,轉換併到Binance Pay即可確認付款。

在實際的測試使用過程中,我們發現目前無論是通證轉賬還是Binance Pay都僅支援1對1的使用者發起,而無法像微信那樣在群中傳送紅包讓大家來瓜分。

但目前錢包和支付的整合使得電報的生態更加豐富,使用者如果需要轉動也更加方便,而後續的通訊場景如果能夠實現,iMe的使用者活躍度將存在極大的想象空間。

  • 內建CEX/DEX,交易兌換更便捷

除了對使用者的互動之外,iMe 還集成了 CEX/DEX 的功能。在 CEX 方面,目前僅支援 Gate.io 和 AscendEX 的話,使用者點選後會自動跳轉到相應的網址,這樣的合作模式同樣是為 CEX 導流使用者。

在DEX方面iMe的體驗似乎比較讓人驚喜,直接內建了Uniswap和Pancakeswap的通證兌換功能,使用者可以點選兩個通證進行兌換,系統不光會自動計算出兌換比例,如果目前使用者的錢包賬戶中沒有足額的通證,系統會自動進行購買,此時跳轉到一個由Simplex和Paybis提供服務的直接購買通證的頁面,使用者可以透過自己的國際信用卡直接購買通證。

在聊天軟體中內建了一個輕量版的DEX,並開放信用卡購買通證的服務,這樣的體驗非常的“即買即用”,瞄準的應該是那些有臨時/瞬時需求的使用者。需要提醒的是,iMe和電報一樣屬於弱使用者KYC(僅限手機驗證碼),因此,整合上述功能將極大程度的降低使用者購買通證的程度,對於iMe新手使用者來說是一個比較大的賣點。

iMe 真的能做到“邊聊邊交易”嗎?
  • 增加積分系統,為後續更多功能玩法創造空間

上面介紹的功能更多的一個外部錢包/支付資源引入iMe內部,而積分系統則由iMe自己構建的。

消耗AiPoint積分,使用者可以獲得普通iMe版本所不具備的一些功能,如將自己建立的頻道直接加入目錄,更方便的被發現;購買更多的聊天機器人,使聊天和社交增加趣味性和效率;體驗一些高階賬戶的功能,在商店和目錄中獲得更多的推廣功能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AiPoint積分系統仍在開發中,如何獲取積分以及具體的消費方式還有賴於官方進一步的更新版本才能體驗到。

iMe 真的能做到“邊聊邊交易”嗎?

3.最佳化聊天效率和資訊管理體驗,神經機器人形成產品獨特亮點

如果說前面介紹的錢包和支付功能是額外新增的副業,那麼現在iMe和電報的主業其實都還在聊天和社交上。基於電報目前的聊天體驗,iMe在聊天效率和資訊管理上都做到了一定程度的最佳化,關於聊天效率功能點分別表現在:

  • 直接將使用者傳送的語音轉換為文字,支援使用者等待接收和理解訊息的時間;
    但從實際體驗和測試來看,目前的語音還不能翻譯成文字,有待後續的開發。
  • 點選文字可以直接翻譯對應的語言,英文不好的使用者和國際專案使用者的信念;
  • 可以複製某個訊息的一部分,而不是複製全部(電報需要二次操作);
  • 可以將重要的訊息直接儲存在雲端,防止遺漏。
iMe 真的能做到“邊聊邊交易”嗎?

而關於資訊管理體驗的功能點則體現在:

  • 支援訊息分類管理,個人/群組/系統訊息分門別類,防止資訊過載;
    而在電報原版中所有的訊息都只是按照時間的順序羅,列久而久的使用者肯定都會有訊息爆炸的頭疼體驗,一定會程式設計催生了訊息分類的需求。
iMe 真的能做到“邊聊邊交易”嗎?
  • 支援聊天窗內的內容按話題/格式分門別類,建立了合理的資訊結構,
    當我們進入iMe的聊天窗時,可以發現和報道不同的內容,在視窗頂部有一個方便的導航欄,
    將訊息自動歸檔靜音、個人、圖片、大小、搜尋和書籤等功能,使用者分另外,
    使用者可以將不同的對話按照“話題”的模式去整理,
    比如新聞類訊息可以歸結為新聞主題,閒聊類訊息則可以迴圈分類中。
    這樣在後續檢視其他訊息時,可以按照自己的索引去尋找記錄,
    極大提高了獲取重要資訊和備註的效率。
iMe 真的能做到“邊聊邊交易”嗎?
  • 神經機器人,提高溝通效率並增加言語性
    神經機器人是聊天室中的個人助手,幫助使用者對他人的訊息做出相關回復。
    不同的神經機器人擁有不同的聊天風格,
    在官方自帶的機器人中,比如我們選擇孔夫子,
    則它的大眾回答將帶有遵循善誘的道理;
    而如果選擇死侍,其言語中帶有各種電影梗和一些冒犯他人的幽默感。

有些神經機器人有助於節省時間快速回答,有些人用他們有趣的模板或有趣的方式活躍通訊。而這叫神經機器人,是因為機器人的回答方式會被神經網路(AI領域)所訓練,表示機器人會分析大眾語音,使用的時間越長,嗡嗡的資訊越多,它的回覆就會越精準。

在實際測試中我們也發現,機器人在經過短暫的對話訓練後,可以脫離網路使用,並模擬回覆聊天視窗內的最後一句話。

自動回覆的話語在保持其個性風格的情況下,能夠準確回答對方的對話。但需要提醒的是,目前此功能僅支援英文和俄文,中文複雜的背景圖片機器人無法識別。該功能的出現可以更多地用於常見問題解答和AMA等專案需要回答使用者常見問題的場景下,能夠節省運營方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iMe 真的能做到“邊聊邊交易”嗎?

4.後續將開放NFT功能,並與更多公鏈整合提升生態多樣性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機器人商店中開放了官方研發的大眾機器人,但從後續的專案規劃中可以看到,之後會開放創作者自己研發的機器人,並附帶NFT屬性,在市場上進行交易。這讓iMe在聊天軟體的基礎上可以關注性和個性,能夠獲得更多優質的使用電報的關注使用者群的關注。

iMe 真的能做到“邊聊邊交易”嗎?

另外,路線圖還提到了今年4月iMe將與ADA/波卡/Solana/雪崩等進行整合,推測在iMe的錢包中也應該支援這幾個公鏈對應格式的通證互動和購買,如果計劃順利,那麼iMe可能會成為一個整合加密圈最生態的便捷聊天/支付工具。

雖然用加密貨幣進行支付仍然是一個小眾和前衛的行為,但這種軟體雛形的出現也將作為後續加密貨幣支付的大發展打下基礎。

iMe的經濟部分:通證Lime兼治理裝置和經濟收益,具有一定的價值捕獲效應

與電報僅作為聊天工具不同,iMe 也帶來了經濟部分的設計。而貫穿其經濟模型的稱為通 Lime,目前支援 ERC-20 和 BEP-20 標準。

Lime的總供應量為10億左右,並於去年6月10日釋出,歷經多輪次之後已公開發行。官方資料顯示79%的Lime正在被持有和鎖定,4%用於DEX流動性,剩餘的17%用於供應和流通。

iMe 真的能做到“邊聊邊交易”嗎?

其主要作用有:

  • 治理部分:DAO治理、轉讓和高階功能解鎖,
    如Lime的持有者有權投票專案決定發展、為喜歡的頻道和團體進行分配讓他們做的,以及更好的體驗iMe中的一些高階功能等。
  • 經濟部分1:使用Lime支付gas費用
    使用者例如沒有ETH時,可以用等量的Lime來支付gas費,同時在BSC和Polygon轉賬時同樣可以用Lime來支付gas。
  • 經濟部分3:Defi質押產生收益
    iMe在APP端和網頁端都規劃了Defi的質押功能,
    目前APP端的質押功能尚在開發中。

從規劃來看,APP端內的質押將獲得BUSD(BEP20)獎勵,使用者可以透過質押LIME 1個月(30天)、3個月(90天)、6個月(180天)或12個月(360天)來獲得獎勵;而對於網頁端,使用者可以透過連結的方式訪問iMe的官網進行押質,根據不同的期限獲得USDT獎學金(ERC-20)。

網站上Lime-USDT的收益如下,橫列是不同的Lime數量,縱列是質押天數。

iMe 真的能做到“邊聊邊交易”嗎?

另外,官方還提供了一個名為 zerion 質押,可以使用者轉到https://app.zerion.io/connect-wallet並搜尋 Lime 或 iMe Lab,將被帶到 Lime 質押計劃頁面,Lime 每年獎勵支付 14.5%。

綜上來看,由於治理、NFT和質押功能的,使得Lime在不同的上都有一定的需求,而一旦NFT獲得了相對的牽引,或者其自帶的Defi功能提供了同樣的,都會使得Lime的價值存在效應更強,也使得iMe跳出方向衍生出“同樣搭”的範圍。

其經濟上的路線更類似於微信:先用聊天擴充套件使用者量,在自然地開放錢包/支付/Defi等功能,進而透過一站式的服務增加使用者的粘性,反過來又證明形成了正向的需求。

iMe的團隊和資方

目前iMe並沒有在官網上公佈其團隊成員資訊,但從應用商店的下載資訊來看,其背後有一個iMe實驗室工作室。

iMe 真的能做到“邊聊邊交易”嗎?

對於此類電報最佳化類的專案來說,由於電報是開源的,iMe最佳化後的結果依然開源,因此無論從技術指標還是成品檢驗上,對iMe團隊技術需求可能需要3A標準的鏈遊以及遵循金融專業性的Defi。

而在資方部分,iMe背後所擁有的資方預測,雖然沒有特別嚴謹的資方,但其中也沒有激發OKX等CEX,這對於其APP內整合CEX並打通大眾通證的兌換是極有好處的。同時近期BinancePay也官方宣佈了與iMe的合作。

iMe 真的能做到“邊聊邊交易”嗎?

從專案中公開的所有合作來看,專案後續整合形成主流公鏈群體,流量鏈遊和Defi專案也是合作伙伴,一旦iMe能夠實現使用者聊天的流量入口,後續在App中整合夥伴服務和功能的合作可能性將會提升。這種方式實際上也相當於微信的小程式,當使用者社交成為剛需時,附加在流量入口上的小程式就會宣告使用上的爆發。

iMe 真的能做到“邊聊邊交易”嗎?

iMe 的潛力和風險:最佳化獲得改進的市場認可,但缺乏強力護城很容易被模仿

首先從產品功能上看,

iMe目前放出的版本使用體驗還不錯,我們可以認為它是一款高配版本的電報,聊天功能的更多補充和錢包功能的整合都使得其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是iMe極為顯眼的優勢。

另外,如果後續的營銷活動和宣傳得當,極有可能透過社交粘性搶佔加密圈的使用者市場,進而形成社交到支付的生態閉環。

其次從產品的程式碼和設計方面來看,

生態的發展也依託於產品程式碼本身的透明性和強健性,iMe的原始碼也經過了Certik的,目前審計看其中沒有嚴重的錯誤。

iMe 真的能做到“邊聊邊交易”嗎?

另外在產品目前的市場認可度上看,

我們調查到 iMe 在谷歌商店中有超過 100W 次的下載,透過超過 100W 次的下載我們也能看出至少該應用也經歷了過多使用者的檢驗,而產品一直在釋出更新下架,也從頂部證明瞭其質量是相對可靠的。

iMe 真的能做到“邊聊邊交易”嗎?

官方給出的介紹材料中指出,但預計到2021年5月,iMe在全球已經有230W活躍使用者,這一增量的數量也應該包含了蘋果客戶端的資料。雖然這個資料基站不及上電報和其他成熟常用的App,但對於加密圈百萬級的使用者來說並不是一個小數目,靠這個使用者量完全有潛力去拓展和整合更多的生態應用,首先形成滾雪球。

從風險上看,iMe的不足之處也一目瞭然:iMe提供的功能電報可以完全複製,當電報自我最佳化時iMe的生存空間在哪裡?

由於兩者基於都是相同的程式碼構建,自由的開源定製化也意味著容易的同質化,電報如果有心設計與iMe一樣的功能,那對使用者來說就沒有必要下載另一個APP了。

因此說,iMe基本面是否良好,還有賴於其生態拓展速度,如果能夠快速接入接入更多通證,支援更多CEX/DEX,並透過營銷活動手段提供空投或更高APY的Defi產品,那麼勢必然能夠從電報那裡快速搶奪大量使用者。

另外,Lime通證的存在也很有可能對iMe產品本身意味著一定的反噬作用。

當通證的價格出現極端下降,也意味著iMe中的NFT和Defi功能可能會失去高收益,進而導致使用者流失。

綜合來看,對軟體的程式碼進行最佳化,開源提供更多便利的功能是有價值的,就像我們一篇文章摘錄的一句話:“好的程式設計師去怎麼知道寫程式碼,而優秀的程式設計師知道如何重寫和複用”,因為重寫和複用是有利於提升效率的,同時也可以提升產品本身的使用。

而在整個市場目前並不景氣的時刻,

多去使用和體驗一些專案,可能也是一種皮膚緊實但又有效的對自身的價值投資。